1979年《新时期》的记者王行娟为了毛主席曾经的夫人贺子珍写了一部传记,在出版之际,让贺子珍就书中的细节进行校对。
然而贺子珍却对书中溢美之词一一回绝。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认为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坚强,她的品质,总是闪着无限的光辉。
1927年秋收起义后,带着800多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走投无路,他突然得知几个绿林好汉袁文才等就在井冈山上。
青年洞若观火,他认为,幼小的力量在城市中是难以立足的,这点人去攻打长沙无疑是死路一条,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保存实力。
上山当个“山大王”就是明智之举,随后他马上给袁文才写信,表示希望上山一起共创大业。
当时在湘赣的名气很大,袁文才得知很爽快地答应了的请求,迎接上山,而跟随袁文才的就有贺子珍哥妹俩。
上山谈判后,被袁文才安排到一个茅草屋居住,他刚进入院子里后,第一次见到贺子珍。
起初以为这是袁文才的女儿,只是觉得她好年轻。袁文才笑着说:“这是贺敏学的妹妹,叫贺子珍。”
多年以后贺子珍这样回忆当年的场景:“只记得青年竖着中分头,头发很长,衣服打着补丁,而且因为长时间走路有脚伤,但他眼神里闪烁着刚毅和坚强。”
因为长时间走路,脚底磨出了很多泡,袁文才看身边也没有个工作人员,便让贺子珍临时照顾,两个人逐渐认识。
1928年初,要去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做调查,但是他是外地人不懂用永新方言,贺子珍得知后主动去担任翻译,并担任的秘书。
在这次出门调查途中,两个人的互相敬爱之情逐渐升高,在实际在做的工作过程中,贺子珍被身上的那种优异坚强的革命素质深深吸引,而喜欢贺子珍的才气和性格,而且她工作泼辣,待人和气,还会打枪。
对于刚刚来到井冈山的来说,遇到贺子珍这样的志同道合的伴侣真是再好不过了。
不久后,一方面因为彼此的爱意,一方面因为因为得知妻子牺牲后难过的情绪,贺子珍主动担任起照顾的任务。
1928年5月,和贺子珍在井冈山上结为夫妻,陪伴了整整十年。
生活方面,当时是前敌委员会书记,每天日理万机,但不幸得了疟疾,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贺子珍对精心照顾。甚至为让爱人尽快康复,贺子珍多次冒险去附近的村子找药,还去请那些老中医,真是无微不至。
工作方面,当时毛主席在党内的职务多次被人排挤,但贺子珍对的工作上的能力深信不疑,而且在身边还担任助理的角色。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贺子珍还前往上杭的师范学习,深入农村走访时,贺子珍便跟随前去,积极做笔记。
可以说在艰苦的环境中,两个人朝夕相处,十分幸福。但是毛主席集中精力指挥红军作战,很多时候不能和妻儿待在一起,贺子珍也不抱怨,主动跟着康克清等人一起走。
为了照顾毛主席,贺子珍在队伍中一到了宿营地,就抽空去毛主席办公的地方,帮助他抄写文件,尤其是长征期间。
和贺子珍一起行走的李伯钊曾说,贺子珍在长征时怀着孕,行走很艰难,只有在周末或者休整的时候才能见到毛主席。所以除了短暂的夫妻相会外,她和大部分女红军一样,都有独立的工作。
贺子珍虽然当时只有23岁,但长期的革命经验让她在队伍中已经算是老大姐了,她对年轻的战士十分关心,甚至和一起,培养了很多新鲜的革命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征中,贺子珍一次为了掩护战友,不顾个人安危扑倒在了伤员身上,而自己却身负重伤,头上身上和腿上都有弹片,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医生只能把表面的弹片取出,她的体内一直留着十几个弹片。
当时有很多人说把她留下吧,毛主席得知后坚决地说:“不能把她扔下,就是抬也要抬走。”毛主席日夜兼程赶到贺子珍身边,拉着她的手说:“我和们都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的。”
这段让人难忘的经历,成为了贺子珍一生的痛,她的一生都在经受着疾病的煎熬。好在经过艰苦奋斗,她和战友终于到了陕北。
在陕北,贺子珍还生下了第六个孩子,也就是娇娇,但命运无常,在娇娇一岁的时候,贺子珍毅然离开了延安,她的后半生从此改变。
1947年,贺子珍带着女儿娇娇,从莫斯科坐着驶向哈尔滨的火车回来了,细细一算,她离开祖国已经近10年了。
贺子珍到达莫斯科后,恰好经历了苏联的卫国战争,生活和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说自己还要找工作上班,受尽了苦难。
毛主席为了有人陪伴贺子珍,把娇娇送了过去,如今这一来就是十个年头。国内经历了抗日战争,现在解放战争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
毛主席日理万机,得知贺子珍回国也无暇去写信,只能让贺怡代为转达,因为毛主席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女儿娇娇。
贺子珍曾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希望尽快见到毛主席。1949年毛主席入住北京香山别墅后,贺子珍让贺怡把娇娇送到了北京。
刚刚回国不久的娇娇穿着还有外国的风格,而且说的也是俄语,毛主席对周恩来等人夸赞说:“看看,这就是我的洋娃娃。”
与此同时,贺怡带着姐姐贺子珍打算从石家庄进京,但是在车站吃了闭门羹,当地的书记也说不清个所以然,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无奈之下,贺子珍只能南下去哥哥贺敏学那里居住,或许贺子珍也没想到,从1947年她回国后,一直到毛主席逝世,她和朝思暮想的毛主席只见了一面,那就是庐山重逢。
贺子珍到南方后,身体不好,大病小病常常发火,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毛主席何尝不懂这个道理。
随着娇娇的长大,毛主席不仅给娇娇改了新名字“李敏”,还让娇娇抽空去南方看望母亲。
上海市委隔一段时间就向汇报,贺子珍又生病了。毛主席关心心切,就让李敏坐火车去南方看望,还捎去了一些瓜果蔬菜。
李敏回来后高兴地说:“爸爸,你给妈妈捎去的东西比那些药管用多了。”毛主席欣慰地点点头:“你妈妈的病我知道。”
除了捎点东西,毛主席还嘱咐贺子珍,要多听医生的话,少抽烟,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虽然见不到毛主席,但贺子珍每次收到毛主席的信件和礼物都能高兴好久好久,可她不知道,1959年的一场相逢悄然而至。
1959年夏天,广州市委工业书记曾志跟随广州省委的丈夫陶铸来庐山开会,听说贺子珍就在南昌,便登门看望。
早在井冈山时期,曾志就和贺子珍情同姐妹,多年以来,虽然彼此不怎么联系,但感情一直在。这次来看望贺子珍,也是想念贺子珍了。
曾志回忆说:“我端详着子珍,不到五十岁的人,却像个老妇了。花白的短发,瘦弱的身体,上身穿件褪了色的短绸褂子,下面是条黑色的半拉裤,赤足拖双布鞋,手中拿一柄蒲扇。”
曾志对贺子珍嘘寒问暖,不光询问了最近的生活,还追忆了曾经在战争年代的故事,这一切让曾志感触极深。
从贺子珍的住处出来,曾志感叹不已,遥想当年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感情多好啊,如今为何见一面都这么不易呢。
见到是曾志来了,毛主席起身招待,可曾志卖着关子说:“主席,您猜我在山下见到谁了?”
“她很好啊,和我聊起来以前的事情,就像是回到了曾经挺进赣南的艰苦年代!”
一句话,让毛主席眼眶湿润了,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说:“哎,我们是十年的夫妻啊。”
曾志看到毛主席如此情深义重也没有多说话,而是告诉毛主席,贺子珍就在南昌。
时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听到曾志传达的任务,赶紧叫来了杨尚奎,一起研究这个事情。杨尚奎是江西省委书记,收到的指示后,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但是考虑到这件事的保密性,杨尚奎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水静,水静年纪小,中央很多人都不认识。
7月8日,水静把贺子珍秘密接到了庐山,水静只是告诉贺子珍来庐山避暑,并不知道实情,直到一天后,即7月9日,水静才把贺子珍送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当贺子珍走上这所别墅的二楼后,她才突然意识到,她在这里要见的人是毛主席,但一切思想准备都来不及了。
毛主席轻轻地给贺子珍倒了一杯茶,然后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等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情,可还是一直在哽咽,眼前这个爱人已经胖了一圈,她自己也已经50岁了,真是岁月蹉跎。
毛主席对贺子珍介绍了这些年的情况,还说自己太忙了。贺子珍认真地听着,然后把这些年在苏联经历的磨难汇报了一遍。
期间二人还说到了女儿李敏的婚事,贺子珍高兴地说:“你同意了,我也同意。”这次谈话足足一个多小时,很是融洽。
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叹气说:“你当初为什么非要走呢,我让你留下,你就是不听。”贺子珍委屈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候太不懂事了。”
贺子珍以为,这次和毛主席见面就算是打开了重逢的大门,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可她如论如何都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了她和毛主席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于北京逝世,下午3点,这一条消息传遍了祖国,在南方的贺子珍得知这一条消息后,整个人都震惊了。
据贺子珍的家人回忆,贺子珍得知这一条消息后,坐在收音机旁,听着那条消息滚动播放,她眼神呆滞,双目无神。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对贺子珍的打击是巨大的,从那以后,贺子珍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因为一次中风,半个身子都不能动了,行走只能靠着一个轮椅。
1979年,也就是在毛主席逝世三年后,贺子珍对组织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她想去北京,她想去,她想去毛主席纪念堂见他“最后一面”。
这个要求上报给中央后,中央不仅同意了,还派专机把贺子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
去毛主席纪念堂那天,贺子珍特地打扮了一下,随行的摄影师吕相友说,已经70岁高龄的她因两年前的一次中风只能坐在轮椅上,口齿表达也不太清楚,但她那银白的短发整齐地梳在脑后,仍然明亮的眼睛、雪白的衣领、蓝灰色外套,一身干净朴素的装扮,处处透出当年“永新一枝花”的风采。
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后,贺子珍把准备好的一个花圈敬献在了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前,缎带上写着:
一会就要去瞻仰毛主席遗容了,工作人员告诉贺子珍,进去以后,不能哭,不能激动,不能发出声,贺子珍表示完全同意。
可是贺子珍和毛主席感情极深,当她看到毛主席的遗体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李敏感觉到后,发现母亲早已经泪流满面。
工作人员担心她的身体,赶紧把她推了出来,这次瞻仰毛主席遗容,成为了贺子珍一生中最难忘的瞬间。
这次北京之行5年后,即1984年4月,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在她病重期间,记者王行娟曾给她写传记,她表示把那些夸赞她的词语全部删了,她只是个普通人。
贺子珍去世后,她的后事安排成为了难题,一方面她在党内还有重要职务,另一方面她的身份特殊。
随后拍板说了两个决定: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
一室指的是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这里是骨灰安置的地方,的拍板是对贺子珍一生的最高肯定。
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陈云、等老革命家都送来了花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贺子珍的遗体火化时,李敏发现了几个坚硬的金属物体,工作人员查看后发现那就是一直留在贺子珍体内的弹片。
在收拾贺子珍遗物的时候,李敏还发现了贺子珍留下来的一张残废证,上面明确写着“三等甲级”待遇,也就是说,从1951年这张证书发在贺子珍手上,到她离开人间,她本来可以领取一万多元的补助,但是她一分钱没有去领过。
在贺子珍的骨灰安放仪式上,在北京的很多战友都来看望了贺子珍,李敏和孔令华拿着贺子珍的遗像,表情十分难过,贺子珍走得洒脱,李敏作为贺子珍唯一在身边的女儿,对妈妈的命运感慨万千。
4月26日,官方媒体向全国宣布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在讣告中这样写道:贺子珍是坚强的战士,中国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网友偶遇全红婵到广州逛街给妈妈买手机,进店就问:“什么手机最好,送给妈妈的”
事发上海!5名游客不顾劝阻下岸拍照遇涨潮被困滩涂:“一回头,路已经消失不见”
辽宁一村干部因公殉职:暴雨中救人力竭,被柜子砸中遭沥青板压住救命绳,最后时刻说“别管我,保护好孩子”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家长向儿童手表提问得到“炸裂”回答,360客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