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2023年1月17日在杜集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美好杜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0%。
项目投资持续扩大。全区149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相山水泥年产260万吨绿色智能示范线个项目竣工投产。万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中拓机械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建立总投资350亿元的滚动计划库。争取专项债券5.93亿元。全年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完善招商引资专班运行机制,强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昇润铝业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库。金派克新能源基地落户杜集,投资112亿元的中清新能源项目即将开工,分别实现全区50亿元、100亿元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全年十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签约40个、开工36个、投产31个。
载体功能有效增强。深化开发区创新管理,全方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高质量完成“1+2+N”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规划,兴国路、袁马路、袁庄路即将通车。创新产业园一期标准化厂房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完成土地征收4297亩,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124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54.7亩。
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拥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家庭农场24家,新增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家。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策农业获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新平台。
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不断做强。金岩高岭土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芬矿机“高效浓缩机”完成省级新产品认定。中冶淮海装配式建筑荣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富林环保、龙太电气获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示范企业。新增规上工业公司20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1家。我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实施。吾悦“海上海”步行街、龙溪奥莱广场等商圈点亮“夜间经济”;朔西湖、百莲百荷等文旅景点聚人气、添活力。淮矿大榭能源、淮海龙邦货运平台落户杜集,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
重点改革迈向深入。“放管服”改革一直在优化,市场信心稳步回升,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3300家。光华矿山机械项目实现土地出让后1日内核发三张许可证、一张产权证。全面实施“标准地”制度,大力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解决企业各类问题1120余件。
科技资源加速转化。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中芬矿机、紫朔环保等企业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研发合作平台,登记科技成果75个,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办理专利权2450万元。52家企业入库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平台成效显著。通过“人才贷”“科技贷”“园区贷”为企业融资3868万元,省级淮北矿山机电装备科技公司孵化器和矿山机电众创空间在孵企业37家。合众机械、天汇农投分别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安徽矿机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企业。
城市建管做精做细。精准合理开展“三区三线淮徐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徐州—段园—萧县轨交S4号线纳入全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项目。淮宿蚌城际铁路(杜集段)、青年东路开工建设。开渠中路、北外环道路提升改造完成。投资4250万元改造老旧小区5个。新增停车泊位948个,建设充电桩136组。
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新增耕地521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小田变大田”2268亩。“三变”改革入库项目47个。党建引领信用村深入推动。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识别监测户68户181人。龙岱河及支流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完成11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项目,提质改造“四好农村路”36.7公里,新增7个省市级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向好向优。全年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0%,连续九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治理采煤沉陷区1732亩。新增绿化面积728亩。朔西湖市场化运作模式受到自然资源部及省政府主要负责充分肯定。省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完成整改。
社会保障更加温暖。投入2.57亿元完成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新增城镇就业7853人。新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700人。筹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84万元。完成适老化改造51户,高岳街道任庄村荣获“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事业更加普惠。高岳和龙湖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顺利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50个、托位260个。科学精准处置了突发散发疫情,未出现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最大限度保护了全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社会治理更有力。认线+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整治养老诈骗。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7.7%,创历史最好成绩。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和质量强区工作有序推进。石台镇梧桐村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件、政协委员提案68件,满意率达100%。建立健全“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工作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严格落实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工作部署,认真开展“找差距、改作风、提能力、强担当、争先进”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迈向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积极支持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外事、侨务、审计、统计、保密、地方志、档案、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效比预想的好。回顾走过的历程,杜集发展一路承压、一路向好,全区人民一道前进、一道拼搏,任何一个人都了不起!我们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区人民,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杜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快速推进“五区共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杜集建设新篇章。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8%。
助推新型工业化集群提能。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智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以淮北建设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为契机,围绕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谋篇布局,举力支持中清新能源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项目投产运营。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10个以上,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提高均达12%以上。加快数字化的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赋能。
助推服务业新体系增效提质。培育壮大东湖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积极引入大润发等商超,盘活米兰广场,着力打造城市书屋、文化餐厅、商演会展等文旅文创融合项目。培育消费新热点,带动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直播电商消费。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培育农村电商主体100家以上。提升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全力支持石台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
助推开发区建设提档升级。全方面实施开发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科学有序调整开发区主导产业和调区扩区,发挥国家火炬杜集高端矿山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优势,加大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健全“研发在合徐、落地在园区”合作模式。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实行土地、能耗等要素差异化配置。
聚焦合作园区共建共享。全面落实推动皖北“两个加快”重点举措,积极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争取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尽快挂牌。加快建设万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创新园区运作模式。
聚焦基础设施相互连通。加快实施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道路联通工程和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规划建设开创路。持续推动徐州轨交S4号线项目建设。启动瑞俪花都安置房二期,实施牛眠新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聚焦招商引资强链补链。顶格推进“双招双引”,组建招商顾问和专业化招商团队,精准招大引强、选优择强。充分借助徐州优势产业辐射作用,加快推进13个淮徐产业合作项目建设进度。建立“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健全“周调度、月推进、季点评”机制,确保全年落地亿元以上规模项目40个以上。
持续向政务环境要效力。深入推动“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力争新增市场主体3500家。健全重点项目“全程帮办代办”机制。持续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和皖事通APP服务功能。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持续向技术创新要潜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实施省市科技重大专项2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0家、50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柔性引才”,努力培育复合型产业人才。
持续向资源要素要活力。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强化企业培育,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公司20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力争金岩高岭土尽快实现上市。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尽心尽力让企业轻装前行、为企业遮风挡雨。
打造乡村产业“新特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粮食播种面积21.6万亩以上,加快实施“小田变大田”,全力建成一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全区水网和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蔬菜标准化基地,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全力发展葡萄全产业链,建设葡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行动,完成改厕260户,打造“四好农村公路”39.97公里,加快实施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段园水系联通工程,建设美丽乡村5个。
打造富民强村“新引擎”。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农产品销售淮沪合作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8%。培育省、市级新型农业经营示范主体6家。
做优城市功能重构。完善城区空间布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持续推进科创北城建设,以教育、医疗等服务集聚人气,逐步形成区域协同、城乡统筹、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格局。
做优城市形象再造。持续抓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提升新建商品房品质,力争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快速推进青年东路、杨河南路建设。实施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停车场、充电桩等便民设施。
做优城市品质提升。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美丽洁净市容环境。全力争创安徽省文明城区。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新增造林绿化面积700亩以上。积极地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项目,快速推进朔西湖二期环境治理和段园生态修复及绿色廊道建设。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闸河治理工程,积极创建河长制改革示范区。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贮存“绿岛”项目。持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坚决打好“双碳”“双控”硬仗,培育壮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发展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培育绿色文化。
保障基本民生普惠。高标准持续推进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全面完成“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等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保障公共服务均衡。继续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完善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深化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积极地推进区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和搬迁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
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深化“铸安”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创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和质量强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突出政治建设从严治政。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逐步的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突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作用,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不断强化府院、府检联动机制,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真正让权力运行有法度、严格执法有力度、为民服务有温度。
突出作风建设实干兴政。强化“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敢于跟好的比、快的赛、强的拼,树牢“发展退位、干部让位”导向,用好“赛马”激励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把有限资源和力量集中到发展大事上。着力增强为民情怀,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实干实绩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突出廉政建设廉洁从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